太史南史無偷活,
直書氣節載翰墨;
是非功過難評說,
領導管理引攻錯。~子瑜於丁酉季冬
齊太史們為了真實的歷史記錄,一門俱死絲毫並不畏懼;而南史公亦同樣不懼赴死抱簡以往;這些偉大史官們不苟且求生,努力為著後世保存真實的歷史。
史官們只著重於事實,不關心個人主觀的恩怨是非、愛恨情仇、善惡忠奸;秉筆直言記錄客觀的事實及結果,將之一一載入史冊傳芳萬世;此種寧死也要記錄歷史真相的史家風骨,更是文人該有的氣節風骨。
歷史就如同一幕幕的折子戲般的,不斷地豐富著我們的思想內涵,讓吾輩得以在關鍵時刻,能夠辨別善惡忠奸、是非正邪;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,善惡忠奸、是非功過,自然會有後人公允評價(當然帶有主觀目的者除外),而在當代往往是難以評說的。
歷史是面明鏡,萬世可借鑑。東方的唐太宗云:「以史為鑑,可以知興替;」,而西方的弗蘭西斯·培根(Francis Bacon)則說:「Histories make men wise;讀史使人明智」;在研究歷史上暫不以是非功過論定,如同641自省語:「人性本善惡,正邪一念間。」一般,史上無完人,每位都有可取與攻錯之處,我們就從歷史瑰寶中擷取可以為我們學習攻錯的領導管理。
ps.【「太史南史」語出《左傳.襄公二十五年》:「太史書曰,崔杼弒其君,崔子殺之,其弟嗣書,而死者二人,其弟又書,乃舍之,南史氏聞太史盡死,執簡以往,聞既書矣,乃還。」。
譯成白話:齊國太史公如實記載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這件事,崔杼知道便殺了太史。太史的兩個弟弟繼續記載此事,也都被崔杼殺了。太史的第三個弟弟仍舊據事直書,崔杼此時只得捨棄放了太史的第三個弟弟。太史的弟弟走出來的時候,正好遇到南史公帶著竹簡過來,南史公本以為太史全家都被殺了,所以來繼續寫這件事的,在得知已經記載崔杼弒其君,才回去。】
在浩瀚歷史長河中,我們憑什麼相信歷史這面明鏡?就憑在這漫長歷史背後,有群如齊太史一門與南史公般的史官;秉筆直言、不加修飾、不為尊者諱、不畏權勢;用生命捍衛歷史真相信念的史官,寧死也要維護歷史真相,實乃高風亮節的基本職業素養。正是因為有著這麼多「良史」,用他們生命守護,以他們氣節風骨擔保、不虛美隱惡,讓我們的歷史得以真實面孔傳示後人。
對比於現在的文章抄襲成風,有多少文抄公?又有多少是親撰文章而非抄襲?甚而直接複製別人的文章?史氏氣節風骨仍在否?
有些會擷取利於自己主觀的資料,不管其來源是否可靠,即使其所據不足也予採納,只要是對自己觀點有利便予以引述,用來支持自己觀點的論證支撐,亦或藉以斷章取義;反之,只要是對不利於自己觀點或不為本身所喜的資料,那怕資料是正確的,就只因為與自己的觀點不合,也會視而不見,棄而不用。
時代演進,「偽」知識份子隨意糊弄人們的時代也隨之過去;只要是頭腦清晰、眼睛雪亮的求知者,善用Google、Bing、Baidu……,即可取得確切的古籍資料以求「真」。
歷史真相有許多已經埋沒在歲月的長河裡,歷史不需要我們為了穿鑿附會或攀附行為,再去編造更多的謊言,需要的只是用更多及現存的考古發現,加上古籍資料去謹慎論證……。
求進步,不懂而學習並不丟人;不懂裝懂、妄下斷語以及不學習才是落後的表現,那是一種觀念上的落後和愚昧。
瀏覽後留言是一種好習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瀏覽後留言是一種好習慣。
感謝閣下的留言!
由於在下未必掛網,
在下會在讀取後儘速回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