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誌(部落格、博客)宣言:內容親自輸入不複製他人文章(剪剪貼貼很簡單,自撰文章才是真。)並深信真性情方為好文章
因為不是剪剪貼貼,重新整理原創較花時間所以Post文會比較慢一點,尚祈見諒。
641習慣直截了當指陳事實,甚至是直指核心一針見血。有時候可能會讓某些人不太舒服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
自民國88年(1999)開始更新程式,請單按ETAU易濤學觀隨身版程式集下載及使用說明瀏覽下載

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

國境之西~鳳嘴(砂溪連)

中華民國目前管轄國土之最西點~「國境之西
常說金門是前線,烈嶼(小金門)是前線中的前線,那鳳嘴(砂溪連)要算什麼呢?

這裡據點位置特殊,控制著烈廈水道、可眺望(當年算監控?)廈門本島廈門港大膽島二膽島猛虎嶼檳榔嶼,軍事上更肩負著重要的地理位置,為中華民國目前管轄國土之最西點~「國境之西」,以前是軍事管制重地(所以去過的人非常非常少,當年所謂前線十萬大軍,也只有萬分之四,即一個排的人待過而已),今年(丁酉)大年初一開放。
「鳳嘴」位於金門縣烈嶼鄉西南方,「鳳嘴」是一岬角,又稱「烏嘴尾」或「鳥嘴尾」,從南山頭角度觀看,像極了鳥嘴,因而得名;也許是烏跟鳥只差一劃,所以就有好幾個稱呼。

其營區常被稱砂溪營區、或L-017-2據點、或「沙溪堡」)。

同個區域,竟然有許多的稱呼,目前僅就個人所知即有鳳嘴、烏嘴尾、鳥嘴尾、砂溪營區、L-017-2據點、沙溪堡、沙溪營區、砂溪、沙溪跟沙西,共十種之多,這樣很容易讓到訪者搞不清楚,個人看法認為稱呼為「鳳嘴(砂溪連)」較合適,因為兩個字簡單又典雅,加註砂溪連則較能感受當時的情境😋。

借一下yisunlu格友文章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之三的圖,說明一下當年的佈署:
圖片網址http://1.share.photo.xuite.net/yisunlu/119f207/10416564/479576147_m.jpg

以下是依記憶畫的(現在開放了,應該可以畫吧?若不行,請告知,馬上撤除)。
641繪製砂溪連據點位置圖

有關大致情形,有空可以瀏覽一些影片及圖片介紹:

金門縣旅遊地圖及電子地圖、烈嶼鄉旅遊地圖均標「嘴尾」,臺灣好行地圖則標「嘴尾」,至於烈嶼風情則完全沒有標示;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「砂溪」、「沙溪」跟「沙西」;也許以前沒開放,所以造成名稱上的混亂。

金門縣旅遊地圖http://pic.pimg.tw/r1213991/1379401262-3745704157.jpg
烈嶼鄉旅遊地圖http://6.share.photo.xuite.net/lijpgo/16b0f92/14716842/786172904_x.jpg
烈嶼風情http://pic.pimg.tw/taconet/1312289042-55196f7cb6aaae6dc431a17edcb93ee1.jpg

在水頭碼頭上船後,在船上拿著手上幾份地圖再加上手機上的地圖比對研究一番,雖說曾在烈嶼及大膽島服役,可是因為在外島服役一年多,從未休過返臺假也沒有休過下島假或外出假(☹歹命還是傳奇?),所以除了砂溪連及所守的據點之外幾乎是一無所知(詳見七言詩~丁酉金雞),所以只好慢慢研究一下,要如何走?

船上遇到一對父子,招呼小朋友,也跟他父親聊一下,因為今天烈嶼保生大帝繞境而回鄉幫忙,問一下砂溪,他回說沒去過砂溪,因為以前是軍事管制重地,所以當地人也沒去過。

抵達烈嶼九宮碼頭後,前往租借電動機車,跟電動機車行老闆略聊,該老闆說,砂溪今年春節大年初一才開放,所以當地一般人也沒去過(ps.謎?那些格友怎麼進去的?),心想還真是選對時候了,上蒼有靈!

ps.因為照片還蠻多的,以砂溪連附近為重點po圖,其他地方可參考以下部落格:
看倌若有機會,可以前往細細品味一番,不同季節會有不同風味,也更能親身體驗。

因時間有限,故略過很多景點;出發吧!先走九井路,首先抵達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。(印象中這個當年還沒建造)

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

續行則經過八達樓子,並同時到金瑞成貢糖廠購買拌手禮。
借同袍相片還原一下當年的八達樓子
現在的八達樓子(還看的到今年春節標語)

接著到烈嶼鄉文化館,參觀完離去前,在簽名簿上簽個名,館員問我們要去哪兒?
在下回說去砂溪,館員跟電動機車行老闆說法一樣,砂溪今年春節大年初一才剛開放,我們都還沒去過耶!這下更堅信,這回來對了。

直奔砂溪,轉到八青路直走到底,路上有一片一片地約十公分高的綠色幼苗,家人猜來猜去,韭菜?蒜嗎?蔥嗎?
在下回說:那是高粱啦!家人面面相覷!如果深秋會有一片金黃色的景色。

隨行家人問為什麼烈嶼環島道路有兩道車轍,是要考驗駕駛技術嗎?
這種路在我們服役時期稱戰備道路或戰備道,現在則改俗稱為車轍道,那兩個車轍是剛好戰車的履帶位置,隨行家人一聽才恍然大悟。

記得那時候,如果有上級長官前來烈嶼(小金門)視察(ps.砂溪連是必訪點),大家都會忙著拿著掃把,把戰備道路的車轍兩側,慢慢地用掃把掃出一道道整整齊齊的細痕。😉
借一下同袍提供的相片,來讓大家想像一下以前的模樣:

戰備道
塵土飛揚

到達三民主義萬歲牆(記得以前好像是雕繪的精神牌坊):三民主義萬歲牆 @ 烈嶼觀察筆記 :: 痞客邦 PIXNET ::
圖片網址
http://static.blog.sina.com.tw/myimages/192/5568/images/14673874899037.jpg

烈嶼觀察筆記格主研判,三民主義萬歲牆應該是民國70年代建的?
在下的看法是這堵牆的風格跟大膽島的心戰牆有點雷同,也許那個年代的長官有這個習慣?
而且當時的長官,還蠻多建設的,像「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」也是那個時期建設的。
大膽島的心戰牆就是我們建的,剛建好時在下就退伍了。
印象中以前好像是雕繪的精神牌坊,以致找路時,一直無法連結記憶。

三民主義萬歲牆有兩條路,一條可直通以前的連部(金鷗營區),牆後的路到沙溪堡(17據點)。
直走牆後的路約500公尺遇到叉路,往左約150公尺到沙溪堡,其實往右約120公尺,有階梯上沙溪堡:
借同袍相片看看當年的沙溪堡(一)
借同袍相片看看當年的沙溪堡(二)
此回春節開放後拍照的沙溪堡
踼正步通過沙溪堡(向右~看ˊ),儀態好像退步了,玩一下唄😝😝!


接著前往服役的17據點系列之72~73據點,從三民主義萬歲牆到72據點將近一公里(900多公尺),這段路除了沙溪堡(17據點)以外,中間沒有其他據點,樹林雜草密佈,如果真的躲人未必能發現

邊走邊回想,當年尚未解嚴,兩岸還處於緊繃狀態,偶有「水鬼」企圖滲透摸哨,通常從連部(金鷗營區)過來的軍士官,會帶兩位槍兵跟隨。

在下不知是膽大妄為?初生之犢不畏虎?不知天高地厚?自以為藝高人膽大?還是哪根筯不對?亦或是懵懂無知?還是憨膽

在下竟然只是帶著手電筒,頭上帶頂小帽,腰間繫把刺刀,就這樣自己一個人到處巡查廢棄封閉的據點(因為兼連參四),有時遇到巡查的排長,排長的表情驚訝地😲問說怎麼只有一個人?沒帶槍兵?

當時的想法是:
  • 手電筒進坑道用。
  • 帶小帽可鎮邪(傳說小帽上國徽,可以鎮住曾被摸掉的學長)。
  • 而刺刀則是如果碰到「水鬼」,還有防身的武器可以一搏(現在想一想,如果對方有幾個人,那可能就進忠烈祠了🙁)。
  • 帶槍兵會讓據點人力不足(不想麻煩人的個性),所以就自己一個人囉!
現在想想當年膽子可真大啊!還好是平安退伍,可真是不幸兵運中之大幸,上蒼保佑啊!以下借幾位格友的圖(這還是有略為整理過的唷!),大家來想像一下當時在下所巡查的羊腸小徑:
圖片網址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myimages/192/5568/images/20100416193147347.jpg
圖片網址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myimages/192/5568/images/20120404205936752.jpg
圖片網址
http://pic.pimg.tw/taconet/06ee3ce6afca8ef96f2774775e307cb0.jpg
圖片網址
http://static.blog.sina.com.tw/myimages/192/5568/images/20100424190513721.jpg
圖片網址
http://6.share.photo.xuite.net/lijpgo/16b0fa0/14716842/787747318_x.jpg

PS.1:後來移防到大膽島上,就聽聞三名水鬼摸黑從某據點海邊上岸,結果其中一次被衛兵發現,立刻以探照燈鎖定,水鬼動也不敢動,該連連長獲報後立即帶著兩名弟兄,匍匐前進至水鬼前方約五公尺距離,予以格斃;事後該連連長記大功,而阿兵哥放三航次返台榮譽假。(當時我們連上有些人說,怎麼沒到我們的點,我們都沒有機會?😜想放假想瘋了嗎?😜)

PS.2:還記得移防到砂溪的第一天晚上,到隔壁據點找指揮官同學時(我倆各帶一個據點)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衛哨突然拉槍機,在下立即往旁邊臥倒滾進(幸好先前有嚴格的磨練,當年五百障礙2分多滿百過關😍;註:五百障礙是「五百公尺障礙通過」的簡稱,為國軍五項戰技之一;所需時間以4分30秒為及格,2分30秒內為滿百。)這可不是開玩笑的,當年衛哨可都是實彈上膛關保險的耶!一不小心那可就是槍枝走火為國捐軀的了。
可參考yisunlu格友文章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之四瞭解一下當年的衛哨情形。

到達72據點,小廣場右手邊現在建了個洗手間:

昔:開放前的72據點
http://taconet.pixnet.net/album/photo/179888190

今:開放後的72據點
昔:開放前服役據點對面廢棄封閉的據點
今:開放後服役據點對面廢棄封閉的據點
(據點門口上面有個國徽,這有特殊典故的,有機會再說唄)
當年的據點衛哨處(後面是廈門)😓
當年服役據點衛哨處(另一個角度)
今:開放後服役據點衛哨處(現在做個假衛兵及舖上石頭)


接著到73據點看看:
當年的73據點(軍犬蘭迪中士,官階比多數阿兵哥都大😛,大我一階……呵呵)
開放前的73據點
http://pic.pimg.tw/taconet/1377609772-2408604194.jpg
今:開放後的73據點

去看看砂溪坑道:
開放前的砂溪坑道
http://static.blog.sina.com.tw/myimages/192/5568/images/20141025213951583.jpg
今:開放後此回拍照的砂溪坑道
開放前的坑道
http://static.blog.sina.com.tw/myimages/192/5568/images/20141025213951662.jpg
今:就在坑道內留個影唄

進坑道後,隨行家人問:「你們睡的位置是這樣的喔?」:
  • 當年兩岸還處於緊繃狀態。
  • 那個年代也沒有想那麼多,只要能夠生存,有坑道睡就不錯了,這是戰地耶!不是來享受的。
  • 比起演習時睡路邊、墳墓邊、雨中帳篷好太多了,至少擋風遮雨。
  • 曾經在演習時半睡半醒趴在散兵坑裡,下雨淹滿水,整個人就泡在散兵坑,還是得監視對方啊!坑道算享受的了。
  • 網路上格友PO的整理前照片比幾十年前的狀況好多了,不過以前比較乾淨點啦!
  • 難怪有人說陸軍乞丐兵😓。
尤其是野戰重裝師,記得長官說過,我們是唯一不受任何天候、地形限制的部隊


從坑道出來後,從72據點跟73據點之間望向大陸廈門:
當年從據點望向廈門
現在從據點望向廈門


由此處望向最未端的觀景亭(以前的74據點):
最末端的觀景臺,因這回有長輩同行,所以不方便過去,下回再走過去唄!

因隨行有長輩(連自己都不年輕了),不方便走太多,這裡景色真的很棒地!😃下回會再來這裡,好好仔細地慢慢玩,下次還要去連部看一看。

回程走南環道到青岐烈女廟,就到廟旁的紅高粱餅店買個拌手禮,咦?不是已經在八達樓子買了啊,兩家風味略有不同咩!
烈嶼青岐烈女廟地標(後面就是這次租的兩臺電動車)

途經美美的陵水湖、西湖、雙口……,還在黃厝三層樓民宿吃上好吃的芋頭料理,有充滿芋泥香氣的「芋泥丸」、招牌菜「芋戀肉」……。
湖畔的坦克(退伍多年,手勢就別太計較了)
懷念的50機槍(找不到30機槍了😣),當年用此對武裝漁船實施驅離射擊(三發點放)
圖片網址http://pic.pimg.tw/j28ah/1379252981-3425622388.jpg?v=1379252982

個人整理各部落格對砂溪連的介紹(容或個人記憶力有限,只能慢慢拼湊):
一、連部(金鷗營區)、砲組及政戰室:
補一張當年的政戰室照片:
當年的政戰室(當時是木板門😏)

二、17據點系列(含沙溪堡、72~73)74屬砲兵的點,目前找不到圖及介紹:
怎麼這麼多人看了老半天,都沒有人問為什麼沒有71據點?
三、15據點系列(金鷲營區)(含51~52)53也找不到圖及介紹了:
補一些當年15據點系列的照片:
15據點指揮官跟同袍在玩,15據點指揮官可是扯鈴高手😏。
15據點另一個角度(左上方為金鷲堡)
51據點

個人感想:
  • 由於在砂溪連從未放過假(😢歹命還是傳奇?),所以沒有在砂溪連服役時的照片,此文只好借用同袍相片。
  • 時間不足有點匆忙,建議有意前往的朋友,至少留一天半在烈嶼(小金門),方能慢遊,時間太短易淪為走馬看花😏。
  • 修補過於人工,加上年代久遠,很難連結原先的記憶,保持原樣貌會不會更好?(回不去了?)
  • 戰備道路(車轍道)保持原來的泥土路或類似泥土路,會更有味道,且更能回歸自然,還給大地呼吸的空間。
  • 未來再整修或是導覽,是不是可以詢問「真正待過」據點的戰士們?這樣才有真實感。

最後,請以下幾種戰友們,請與在下聯絡唄,咱們合該聚一聚了吧?
  • 一起被選入參與全國刺槍術示範受訓及示範表演的同學們!
  • 一起被改分發到3B3C的幹訓班同學(含在下共六位,歐同學、李同學……等等,都記不太清了,改天找個時間寫寫我們這批在前線從未放過假苦命六壯士)!
  • 烈嶼守備區砂溪連(3B3C),17據點系列(72~73)的戰友們!
  • 大膽守備隊機動連(3B3C)的戰友們!
  • 大膽守備隊集訓隊(9B及3B3C)的戰友們!還記得分隊長嗎?
咦?突然想到,因為搬家多次,退伍時,大膽守備隊頒的「榮譽狀」不知到哪裡去了?
也許除了職業軍人以外,這張「榮譽狀」在社會上根本派不上用場,所以沒用心保留吧!



瀏覽後留言是一種好習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瀏覽後留言是一種好習慣。

感謝閣下的留言!
由於在下未必掛網,
在下會在讀取後儘速回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