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位買了電腦就是資訊化?
單位裝了一大堆電腦就是資訊化?
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。
結果裝了一堆電腦有沒有更有效率?
找一個檔案超過三分鐘?
資訊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與運用方法,電腦只是運用資訊的工具,會電腦不見得就是資訊化。如果沒有資訊運用的觀念,電腦只能算是一部高級打字機或遊戲機而已;如果有正確的資訊觀念,即使沒有電腦,只有紙筆也一樣可以運用資訊。
那到底什麼是資訊?
一般的名詞解釋有幾種:
資訊:指經過電腦處理後,對資料輸入者而言,具有特定意義的資料集合。(教科書)
資訊:又叫訊息、信息,係一個抽象概念,指任何聲音、圖片、溫度、體積、顏色等等嘅嘢背後嘅意義。(維基百科)
而資料是指:
- 對電腦的資料處理模式而言,未經整理而直接輸入電腦預備進行處理的數據,便稱為資料。
- 通常資料指未知數據代表性的數據集合。亦即對事實的紀錄。
- 資料依其特性亦可分為類比資料(例如溫度,聲波,色彩等)與數位資料(例如電壓)。
在下641用另一種方式來定義:
資訊:乃是運用工具將一堆繁雜的資料,有目的處理,其結果可做為決策參考。
請注意幾個關鍵詞:
有目的處理:依據想要的方式處理,例如排序、分析、重組……等等。
其結果:經由上述處理之結果。
決策參考:決策判斷的參考指標。
舉例來說:
今天有個單位舉辦業績競賽,頒獎前三名;這時有許多業績成績,頒獎時是根據業績成績頒獎嗎?
當然不是,是依據業績的名次排名來頒獎。
這時我們根據641對資訊的定義
有目的處理:我們的目的是要排名,所以將業績(這個時候業績就是一堆繁雜的資料)排序(我們的目的)處理,排出名次的順序。(不論用什麼方法,人工排序也好,電腦排序也好,均是使用的工具 )
其結果:名次排名。
決策參考:頒獎(決策)的參考依據。
如果客戶資料、業績排名……這類會用到排序或分析或重組的資料是用所謂的文書處理(例如:Writet、微軟的MS Word……等等)來處理的話,那只是把電腦當成高級打字機;沒有充分運用到電腦的功能。這時應該要使用資料庫軟體程式(偏偏各單位最缺的就是資料庫的人才,如果想走資訊這行的人,建議多學學資料庫,不要只學皮毛,精通資料庫的人才,起薪月薪至少六萬以上,六位數的比比皆是,而且到處搶著要。)來處理,才會運用到電腦的運算功能。
電腦裝一堆軟體程式,花了一堆錢,結果觀念停留在人工作業,那又何必多花這些冤枉錢?
為什麼很多人找個檔案要花三分鐘以上?
因為檔案編輯處理完就直接存檔,沒有做分類的工作,過了一段時間,忘了放在哪個位置,結果找了又找,這裡沒有?那另一個地方呢?找來找去的,所以就要花了三分鐘以上。
在下有一個習慣,只要看一個人找檔案,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邏輯觀念及做事的觀念及態度。
這裡可以用送大家一句641自省語:事前貪快不分類,事後尋找更耗時。
瀏覽後留言是一種好習慣。
Thank you for sharing!
回覆刪除年過半百,記憶力愈來愈不好;再不留下記錄,恐未來不復記憶。
刪除